肾病综合征是什么病丨肾病症状丨慢性肾病五期区分标准
——
俗话说,肾好身体就好!肾脏是人体的“净化工厂”,其基本功能是生成尿液,排出体内多余水分与代谢产物及毒素。
这个肾出现问题,就会失去过滤的功能,严重了可能危害生命!
目前的治疗手段不能修复损伤的肾脏组织,无法恢复原有的肾脏功能,是慢性肾脏病高死亡率的一个重要原因。
干细胞具有组织修复、免疫调节等功能,因此被医学界寄予厚望。
干细胞移植治疗肾病的原理
——
干细胞治疗肾病的机制原理
1、干细胞具有再生与多能分化特性,可分化成肾小球内皮细胞、系膜细胞及肾小管细胞等肾脏的功能细胞,帮助修复受损肾组织,重塑肾结构;
2、干细胞旁分泌功能支持干细胞分泌生长因子、细胞因子、调节肽、细胞信号分子等生物活性因子,可在血管生成、肾脏保护中起积极作用,调节肾脏微环境;
3、干细胞归巢特性可靶向受损肾脏组织,发挥抗炎机制,减轻肾脏组织内炎症反应,完成病理状态下的修复,保护肾功能。
①具有强大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能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后代。
②具有免疫重建功能,通过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及产生细胞因子抑制T细胞的增殖及其免疫反应发挥作用 。
③具有来源方便,易于分离、培养、扩增和纯化,多次传代扩增后仍具有干细胞特性。
④低免疫原性,因细胞处于原始状态,不易被识别,所以不存在免疫排斥的特性,没有血型匹配问题。
⑤长期传代不改变生物学特性,可分化成肾固有细胞,肌细胞,肝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等多种细胞的能力。
⑥具有归巢性(靶向性——靶向定位),损伤性信号可以刺激干细胞向受损器官,组织的迁移、分化,能够归巢到受损病灶,对于受损的细胞进行修复。
慢性肾病 急性肾损伤 糖尿病肾病 狼疮性肾炎 肾纤维化 |
慢性肾病(CKD)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的一种不可逆疾病。早期没有任何症状,只有轻度的生化检测异常和尿液检测异常,持续进展则可以发展为尿毒症,从而引发心脏、呼吸、骨骼、血液、代谢等全身多个系统的疾病。
临床指标表现为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3个月,包括肾小球滤过率(GFR)正常和不正常的病理损伤、血液或尿液成分异常,及影像学检查异常,或不明原因GFR下降(GFR<60mL/min)超过3个月。
性肾病的诱发因素有很多种: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免疫失调、心血管疾病、外伤、手术等。慢性肾病发病的本质机理,就是肾间质纤维化,这也是各种肾病发展至终末期的共同途径。
通常,慢性肾病早期可见尿液中出现大量泡沫、尿中见血色或夜尿增多,即尿常规中出现尿蛋白(+)和红细胞(+),则可能为预警信号。
蛋白尿一旦出现,肾功能将不可逆转地下降,病情随时间不断进展。肾性血尿,多伴尿蛋白增多或管型,如颗粒管型、红细胞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等。当慢性肾病迁延不愈,最终将发展成终末期肾病(ESRF),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阻止慢性肾病向ESRF发展。
因干细胞具有无限增殖,多向分化潜能,具有造血支持,免疫调控和自我复制等特点,可作为理想的“种子”细胞用于病变引起的组织器官损伤修复。
干细胞进入患者体内,到达肾脏病灶后会分化成肾脏所需要的各种类细胞,改善肾脏局部微循环,降低肾小球内的高压力,缓解肾脏缺血缺氧状态,使全身血液循环不断的得到恢复和改善,释放的某种活性因子还会刺激肾细胞分泌促红素,而促红素可以促使红细胞的生成,这样就缓解了机体贫血的状况。
并且还会抑制免疫反应,分化成免疫细胞,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恢复正常,以此达到逐步修复肾脏的目的,这些是干细胞治疗肾脏病所发挥的整体作用,同时会依据不同的病情进行不同程度的修复。
干细胞治疗肾脏疾病的临床研究
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在多种类型的肾脏疾病临床试验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截止目前为止,美国国立卫生数据库(ClinicalTrials.gov)收录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肾脏疾病的临床试验有百余项。
研究结果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在多种类型的肾脏疾病治疗中促进了肾脏功能的恢复。
一项发表于《J Am Soc Nephrol》杂志的临床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性肾血管病(RVD)是由于肾脏血流量和肾小球过滤率降低,从而导致肾脏损伤。在注入间充质干细胞三个月后,动脉粥样硬化性肾血管病(RVD,肾脏血流量和肾小球过滤率降低从而导致肾脏损伤)患者的肾脏血液灌注,含氧量和肾小球过滤率都得到了提升。
而一项发表于《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杂志的研究显示了间充质干细胞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患者平均血肌酐含量从2±0.3 mg/dl逐渐升高为2.5±0.4 mg/dl。在接受间充质干细胞治疗12个月后,平均血肌酐保持稳定,维持在2.5±0.6 mg/dl。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在多种肾脏疾病的治疗发挥积极作用,提高肾功能,这为肾病患者的临床干预提供了新方法。相信未来在更多、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后,干细胞治疗肾病的技术会日益成熟,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急性肾损伤(AKI)是一种涉及多学科的临床常见危重病,由多种病因造成肾功能在短期内急性减退。近年来的研究显示,AKI可导致肾脏不完全修复、持续慢性炎症和进展性纤维化,从而导致慢性的器官功能丧失。
急性肾损伤(AKI)是指不超过3个月的肾脏功能或结构方面的异常,包括血、尿、组织检测或影像学方面的肾损伤标志物的异常。
研究报道:约30%--70%的AKI存活病例进展为慢性肾脏病(CKD),约17%的AKI患者1年内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病(ESRD)。
许多有害刺激都有可能对肾脏造成损伤,导致肾小管细胞发生凋亡、坏死和丢失,引起急性肾损伤的发生,肾功能的恢复主要取决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再生,替代损伤的细胞。
研究显示,AKI可导致肾脏不完全修复、持续慢性炎症和进展性纤维化,从而导致慢性的器官功能丧失。急性肾损伤目前仍以支持疗法为主,并没有特异性治疗方法阻止疾病的进展。
近年来,干细胞疗法作为科研热点,在多项研究中已被证实具有肾脏保护作用。干细胞作为一类具备自我更新、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未分化细胞,理论上可能通过诱导分化为特定的细胞并行使特殊功能。
因此,干细胞移植有望成为急性肾损伤的有效治疗手段。
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肾损伤主要机制
①归巢作用:干细胞通过向组织损伤后炎症部位归巢,从而发挥治疗作用,是细胞移行、植入组织并发挥功能和保护作用的必要过程。
②自我更新:其自我更新的特性使干细胞可在合适的体外培养条件下不断增殖。
③多向分化:干细胞可在特定条件下经诱导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
④免疫调节:T 淋巴细胞是特异性免疫反应的主要执行者,研究证实干细胞具有调节T 细胞的功能,从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肾损伤的研究进展
研究证实: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强大的抗炎特性,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探索发现在治疗急性肾损伤上具有很大的优势。
此外,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广泛,骨髓,脐带和脂肪等组织中含量均很丰富,获取便捷,不涉及医学伦理学问题;此外其免疫原性低,可供异体使用,无需配型。这些优势使得其成为治疗急性肾损伤的理想细胞。
截止目前,已经有多项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肾损伤的临床试验注册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最大临床试验注册库http://clinicaltrials.gov上。
综上所述,临床研究证明了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肾损伤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相信随着研究的进一步证实,间充质干细胞能为急性肾损伤治疗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在糖尿病病程后期可达30%~40%,其中5%~10%的患者会恶化成终末期肾病,其肾脏功能基本丧失,只有进行血液透析或肾移植才能维持、挽救生命。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升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患者数量大幅攀升,数据显示每100个成人中就有12个糖尿病人,糖尿病肾病已成为临床重大疾病防控的重点。鉴于目前临床上缺乏防治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措施,因此探索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新策略意义重大。
近年来研究表明干细胞疗法对肾小球损伤和肾小管间质病变部位具有积极修复的作用,干细胞因具有减轻炎症反应、再生胰岛β细胞/肾细胞、修复肾损伤部位和控制血糖等作用而被科学家广泛应用于糖尿病肾病的研究中。
干细胞疗法对糖尿病肾病的积极修复作用
1.向肾组织细胞分化
干细胞有高度的自我复制能力,具有较强的可塑性,特定微环境下能多向分化。Kale等人认为,肾组织损伤后有促进移植的干细胞向肾脏内转移并定位于肾脏的作用,具有向肾组织分化的特性,参与多种细胞再生及组织损伤的修复。
2.调节炎细胞浸润
慢性炎症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而MSC能够通过改善全身和肾脏局部炎症来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体外研究则证实MSC能够减少高糖条件下近端肾管上皮细胞中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MSC能够显著减少肾脏和血液循环中白细胞介素16 的表达,改善全身和肾脏炎症。
3.抗纤维化
糖尿病肾损伤中肾脏的纤维化与上皮-间质转化过程中肾细胞表型的促纤维化改变有关。干细胞降低促纤维化分子的表达水平,使得I型胶原蛋白和纤连蛋白表达明减少,细胞外基质沉积减少,显著改善肾脏纤维化。
临床试验一:国内某院近期采用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了1例糖尿病肾病的患者,该患者既往有“2型糖尿病”史16年,入院前用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普通胰岛素早12U、午8U、晚10U),空腹血糖控制在8-9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11-12mmol/L左右,有“高血压”病史4年,本次入院后查尿常规显示尿蛋白550mg/dl,24h尿蛋白定量5.405g,空腹血糖9.9mmol/L,餐后2h血糖12.6mmol/L,血肌酐205μmoI/L,血尿素氮10.5mmol/L,给予常规普通胰岛素治疗不理想。征得患者和家属同意后,分别于当日、2周后、4周后行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治疗3次。
结 果:4周后患者的普通胰岛素用量较以前明显减少(普通胰岛素早8U、午6U晚6U),而患者的血糖控制在空腹血糖:7~8.5mmol/L,餐后血糖:10-11mmol/L,患者的尿蛋白450mg/dl,24h尿蛋白定量4.52g,血肌酐150μmoL,血尿素氮7.9mmol/L。以上结果可以看出,经MSCs治疗后患者各项指标都有明显下降。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联合武汉汉密顿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项目于2020年通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核,成功备案(批件号:中生协字[2020]第065号)。项目于2020年下半年正式启动,确定在2021年底以前,在全国范围内集中招募38位受试者,免费接受3次干细胞治疗和5次糖尿病肾病相关检查。目前已有近20例受试者入组治疗,初步证实安全可靠,项目进展顺利。
狼疮性肾炎( LN)是由系统性红斑狼疮导致肾脏损害的一种疾病。
有数据显示我国红斑狼疮发生率:女性是男性的10倍以上,且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肾脏损害。发生明显的临床症状或者能够被检查出来的LN一般占到60%左右。
狼疮性肾炎是肾病中严重影响患者生存率的主要原因之一,约20%的LN患者10年内发展为尿毒症,15年内的生存率只有75%左右,严重影响了患者生存质量。
狼疮肾炎发病机制:目前认为其发病是在遗传、感染、环境因素、药物、内分泌影响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引起机体免疫调节功能紊乱。
狼疮肾炎临床表现有哪些:LN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有单纯血尿或蛋白尿,血尿蛋白尿合并水肿或高血压肾炎样表现,肾病综合征,急进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肾间质病变等。
狼疮性肾炎的症状:主要是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另外一部分病人会有肾功能不全,还有一部分病人合并急性肾损伤,这是大致的临床症状。
狼疮性肾炎的传统治疗:目前LN的治疗都是根据肾损害、肾外损害、狼疮活动性、肾病理类型选择治疗方案。传统糖皮质激素加免疫抑制剂、吗替麦考酚酯、利妥昔单抗、贝利木单抗等生物制剂的使用虽然能改善SLE患者相关症状,但会给患者带来诸多不良反应。
干细胞移植与狼疮性肾炎
近年来,干细胞作为一个研究热点,干细胞移植技术得到高速发展。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有具有并发症少、移植成功率高、疗效好、费用低,治疗时间短等优势。已有部分研究者将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应用于狼疮肾炎患者及动物模型并取得一定疗效。
红斑狼疮干细胞移植效果怎么样
干细胞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疗效观察
治疗前后症状变化:2组症状治疗后2个月,6个月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其中治疗组缓解例数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肾脏蛋白尿:治疗前2组24h尿蛋白无明显差异,治疗后治疗组24h尿蛋白整体趋势下降。对照组治疗后24h尿蛋白有所下降,但平均值比治疗组高。治疗组24h蛋白尿不完全缓解率高于对照组,6月后全缓解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SLIDAI评分:治疗组的SLIDAI评分在治疗后2月、6月,2组都明显下降,治疗组平均分数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差异显示具有治疗意义,见表3。
不良反应:移植过程中,治疗组患者均未出现寒战、过敏、发热、恶心呕 吐、胸闷等不良反应。随访两年,无移植相关不良反应发生。
临床疗效及体征变化:研究表明,组内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症状在治疗后2个月后治疗后6个月均明显改善,其中发热、蝶形红斑、关节痛、下肢浮肿在治疗后明显缓解或消失,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两组之间数据表明具有,证明治疗是有效的。
临床政策支持:2016年至2019年,我国中央财政经费拨款支持干细胞临床研究涉及重症急性肾损伤等多种疾病,并且国家卫健委批准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狼疮性肾炎的随机盲态平行对照多中心研究》的备案项目。
肾脏纤维化(Renal fibrosis)是一种病理生理改变,是肾脏的功能由健康到损伤,再到损坏,直至功能丧失的渐进过程。
我们知道,肾脏是由肾小球、肾小管和间质等组成。肾脏纤维化包括肾小球的纤维化和间质的纤维化。肾脏的功能主要是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以及间质细胞的内分泌功能。
当肾小球发生纤维化后,滤过功能受损,毒素无法排出体外,血浆中的蛋白丢失,引起肾功能损害,临床表现为血肌酐上升、蛋白尿、水肿等。
间质纤维化主要是指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损害,通过一系列病理过程转变为间质细胞,丧失了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通俗的来讲,肾脏纤维化就是肾脏“变硬”了,形成了疤痕,丧失了正常的功能。
当90%的肾脏细胞都已经纤维化,也即残存的肾单位低于10%时,患者就会出现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症状,心脏、大脑等都会出现一系列恶化症状,这时也就进入了终末期肾衰竭,即尿毒症时期。
目前,传统医疗手段主要为肾脏替代治疗或肾移植,因此迫切需要可以延缓甚至逆转肾间质纤维化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随着生物医疗技术快速发展,其中干细胞疗法表现极为亮眼,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疗法是治疗CKD的一项新疗法,可改善、延缓甚至逆转慢性肾衰竭的病情发展。
最新研究发现,MSCs可以通过调节免疫应答和旁分泌作用调节肾间质纤维化相关信号通路,抑制肾小管上皮-间充质转化 ( EMT) ,从而延缓肾间质纤维化。
因此,目前我们将逆转纤维化的重任寄希望于干细胞再生医学技术上,希望通过组织微环境的调控,激活肾脏的干细胞,让丢失的正常细胞重新生长出来,修复纤维化肾脏。
科学家们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发现间充质干细胞在修复肾脏纤维化中有很好的作用,并且无论是自体来源还是异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均能发挥抗纤维化的作用。
MSCs的免疫调节作用:多项研究报道,MSCs被促炎信号激活后可分泌前列腺素E2( PGE2) ,驱动巨噬细胞表型从促炎型M1转变为免疫抑制性M2,M2型巨噬细胞可通过分泌抗炎介质,进而减少促炎介质的分泌,将炎症环境转化为抗炎环境,起到肾脏保护作用。
MSCs的旁分泌作用:MSCs可以通过释放旁分泌因子抑制 TGF-β1 /Smad 信号通路,延缓肾间质纤维化的进展。
一方面,MSCs通过释放肝细胞生长因子 ( HGF ) 、PGE2、TSG-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等可溶性因子介导对肾脏的保护作用。
另一方面,MSCs来源的细胞外囊泡 ( MSC-EVs) 不仅直接参与细胞生物学活性的调节,而且在靶细胞中作为细胞应激信号发挥作用,调节炎性免疫应答和修复机制。同时可在血管生成、肾脏保护中起积极作用,调节肾脏微环境。
间充质干细胞防治肾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案例一:刘等招募了15例肾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萎缩( IF/TA) 增加的患者,接受自体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
研究表明,经过自体BM-MSCs移植后的IF/ TA患者可使肾小管炎症消退,从而提高肾功能,最终随访3个月结果显示干细胞移植治疗( IF/TA) 患者具有治疗意义!
案例二:王将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静脉移植到7例慢性肾病患者体内,评估MSCs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结果显示,尽管MSCs移植后未出现器官系统并发症、感染、恶性肿瘤等并发症,细胞输注18个月后eGFR和血肌酐变化有显著性改善,结果显示对慢性肾病患者进行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其病情改善具有临床价值!
总而言之,干细胞移植通过免疫调节作用抑制炎症反应可改善肾纤维化,提高肾功能,为慢性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方法。
干细胞移植治疗肾病疑问解答
——
2022
06-22
2022
06-08
2022
03-23
2022
03-10
2021
11-11
2021
11-04
2021
08-21
2021
08-18
2021
07-14
2021
06-22
2021
05-29
2021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