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干细胞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专家共识发表时间:2022-03-29 16:22 2022年开局,又添一项干细胞治疗的专家共识!《异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专家共识》发表在2022年1月第26卷第1期的《中华风湿病学》杂志上。 专家组成员(依姓氏汉语拼音排名):鲍春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病科)、冯学兵(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风湿免疫科)、戴冽(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风湿免疫科)、田新平(北 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李梦涛(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李鸿 斌(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李龙(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肾病风湿科)、李小峰(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风湿科)、厉小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风湿免疫科)、李彩凤(北京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栗占国(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吕良敬(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病科)、刘毅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风湿免疫科)、林禾(福建省立医院风湿科)、林进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古洁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何东仪(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病科)、黄烽(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风湿科)、黄慈波(北京医院风湿免疫科)、姜林娣(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风湿免疫科)、徐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朱平(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临床免疫科)、朱小春(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赵东宝(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风湿免疫科)、赵岩(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邹和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风湿科)、张缪佳(江苏省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张奉春(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张莉芸 (山西大医院风湿免疫科)、张晓(广东省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张火亘 (北京医院风湿免疫科)、张卓莉(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帅宗文(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曾小峰(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苏茵(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孙凌云(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风湿免疫科)、叶霜(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病科)、杨娉婷(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杨念生(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内科)、杨程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风湿免疫科)、武丽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吴华香(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风湿科)、王国春(中日友好医院风湿免疫科)、王永福(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 1976年Friedenstein首次发现骨髓中存在一类不同于造血干细胞(HSC)的成体干细胞,称为(MSC)。除了骨髓,MSC还存在于胎盘、脂肪、牙髓、脐带、肌肉、肺、肝等多种组织 。MSC具有支持造血、增殖能力强、免疫原性低、分化潜能大、免疫调节等特性,已经成为最具临床应用前景的干细胞。目前MSC治疗已应用于急性及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缺血性脑病、缺血性心脏病、终末期肝病等难治性疾病, 在治疗自身免疫病如SLE领域也取得了突破。 ![]() 《异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专家共识》 之疗效与安全篇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好发于育龄期女性的自身免疫病以累及多脏器、产生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为特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在遗传易感的基础上,环境因素如感染、紫外线等促发免疫系统功能素乱导致自身耐受丧失而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我国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率为(20-70)/10万,患病人数超过100万,且呈逐年增长趋势。 虽然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常规应用已使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长期预后显著改善,但部分患者仍然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近年来兴起的干细胞技术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尤其是难治型)的修复中显示良好的效果。 部分内容摘要如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