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小儿脑瘫疗效分析发表时间:2022-07-21 17:35 脑瘫是脑性瘫痪的简称 , 其是小儿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根据相关数据统计结果 , 活产婴儿中脑瘫的发病率较高 , 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做好该病的预防及治疗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但是 , 传统的治疗方法效果并不理想。 近年来 , 干细胞再生以及修复领域的研究成果为治愈脑瘫带来了新的福音。 在医学家及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下,对脑瘫患儿的治疗和减轻其残障程度的有关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多项研究表明,干细胞对于脑外伤、脊髓损伤、共济失调、脑胶质瘤以及脑卒中的治疗可以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为治疗脑瘫带来新的希望。 干细胞能够分泌多种营养因子及细胞因子,可调节细胞生长的微环境,并具有抗炎效应,同时生成类神经元细胞及髓鞘产生细胞,重塑神经回路。 基于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可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潜能的神经前体细胞,在移植后分化的神经元补充缺损的神经元,并促进小儿脑组织中的神经细胞分化发挥功能,恢复脑神经的正常生长发育,改善大脑的认知功能障碍。 世界卫生组织(WHO)小儿疾病研究所官方发文证实,干细胞在治疗脑瘫方面有效率高达72%以上,远远超过现有的其他治疗手段。 在干细胞治疗脑瘫领域,我国始终走在国际前沿。近年来,国内干细胞研究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使用干细胞治疗已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 2017年同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国家首批备案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负责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刘晶教授,带领团队正式启动了中国第一个神经干细胞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研究项目。证明接受干细胞治疗的患儿在大运动、精细运动以及精神症状等方面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特别是精细运动和行走能力尤为明显。 研究人员现通过干细胞移植治疗18例小儿脑瘫患儿的临床案例证明干细胞移植技术在治疗小儿脑瘫中的可行性。 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18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 现进行如下报道。 一般资料:研究人员收治的18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全部患儿均符合全国小儿脑瘫专题研讨会的临床诊断标准。其中男患儿10例,女患儿8例,患儿年龄在 (1一5) 岁范围内 , 平均年龄 (3.5士0.8) 岁。其中不随意运动型4例,痉挛型3例,混合型5例 , 共济失调型和肌张力低下型各3例。合并癫痛2例 , 智力低下8例、斜视4例。所有患儿家属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 ①MSCs培养方法:所有患儿均进行骨髓穿刺,分别选择其10ml 骨髓在细胞室予以MSCs培养。首先进行离心分离获取单个核细胞,将其放置在DMEM培养基 (含10%血清)中完成扩增培养,具体培养的适宜温度为37℃,5%二氧化碳。当细胞逐渐生长至80%一90%汇合的时候,就可以进行传代扩增。 ②细胞移植方法:取患儿仰卧位,完成基础麻醉之后 , 对其右侧脑室进行穿刺 , 将MSCs缓慢注人,与此同时将等量脑脊液抽取出来,进而将穿刺针拔出,缝合并对伤口进行消毒包扎。完成移植后嘱患儿去枕平卧2d。 观察指标:通过向患儿父母进行随访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患儿治疗前后综合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进步程度计算方法:后一次评定分数与前一次评定分数之差同前一次量表总分的百分比值。 治疗后患儿综合功能进步程度与治疗前进行比较 , 差异具有明显改善意义,见表1。 讨论:小儿患者之所以会发生脑瘫,主要是因为大脑在发育过程中受到比较严重的损伤,进而导致神经元细胞逐渐丧失,在神经元中断的状态下,运动能力发育受到严重影响。 除运动发育迟缓的临床症状外,部分患儿还存在语言、智力发育不全或者癫痛、听力、视力障碍等症状。因此 , 改善脑瘫的关键就是探寻切实可行的修复神经元的方法。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不仅具有较强的体外增殖能力,还能向内分化质细胞,将其应用于小儿脑瘫的临床治疗之中,改变了神经元无法重建的传统理论。根据相关研究报道,MSCs主要来自患儿自身,有效避免了可能的免疫源性,且取材简单便利,没有任何理论束缚 , 自我更新能力和可塑性都比较强。 此外,MSCs可释放出一定数量的神经营养因子,非常有利于营养激活内源性干细胞,其奠定了神经系统修复损伤的坚实理论基础。 本组实验结果显示 , 完成治疗后,患儿综合功能进步程度与治疗前综合功能进步程度进行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改善意义。 由此我们得到如下体会,小儿脑瘫采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方法进行治疗,疗效显著,值得临床选择和推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