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发表时间:2022-07-22 19:31 伴随老龄化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脑血管患病人数较多, 因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伤后可产生功能和结构重组。虽然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失治疗在临床中并无确切的方法,但近年来对于干细胞的分析为其治疗带来了一线希望。 2019年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顺利开展的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神经干细胞脑内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致瘫的II期临床研究》发布了招募脑梗后遗症患者的信息。这个项目将神经干细胞产品植入到患者的脑梗病症周边,以达到修复脑梗导致的组织损伤和运动功能障碍的目的。这是国内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徐如祥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开展的项目。 2020年2月19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审评中心批准了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试验申请,2021年7月6日由北京天坛医院等机构联合开展了评估缺血性耐受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it-hMSC)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的Ⅰ/Ⅱa期临床试验。 今年2月18日由上海爱萨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Ⅰ期临床试验,对于中国干细胞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研究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现临床观察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一般资料:研究人员收治的脑梗死患者90例,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患病时间均在14~30d且病情稳定;NIHSS评分均在8~24分。期间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48~76( 62.2±2.1) 岁。对照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45~74( 60.6±1.7) 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期间对于患者原发疾病继续进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每隔5天治疗1次,持续治疗6次。患者于洁净层流治疗室接受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其中腰穿鞘内注射22例,穿刺后需去枕平卧6~8h;静脉滴注23例,滴注30ml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悬液。 观察指标: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2个月及治疗后3个月的神经功能缺损( NIHSS) 评分和肢体运动功能( FMA) 评分。 NIHSS评分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第1、2及3个月NIHSS评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FMA评分:2组患者治疗前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治疗后第1、2及3个月FMA评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讨论:间充质干细胞存在多向分化潜能,临床研究证实间充质干细胞不但存在软骨、脂肪和肌原细胞分化潜能,同时还存在神 经元分化潜能。由于医学技术的完善和发展,临床中逐渐采用干细胞疗法对神经系统疾病实施治疗。 结论:脑梗死患者采用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治疗效果良好,有助于患者症状表现改善。 就目前而言,临床 中常用的间充质干细胞为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其为理想种子细胞,来源较为丰富,极易进行扩增,同时还存在以下优势: (1) 对脐带血进行采集并不会危害新生儿以及产妇; (2) 细胞具有原始性,可加强自身的增殖分化; (3) 降低了免疫原性,不会产生免疫反应; (4) 未产生肿瘤细胞,无较高的病毒以及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比例。 传统理念则认为脑组织如果发育成熟,其包含的神经元群在受到损伤后无法替代,然而近期临床研究证实,成年脑组织同样具有再生的神经干细胞。以上干细胞通常情况下无较高的再生分化能力。 当脑受损之后,病灶位置的神经干细胞由于微环境会出现激活表现,尤其是对于神经源性生长因子而言,可以通过高速率对已经坏死的神经元进行分裂和取代,以此来实现修复的效果。当脑缺血后,对侧神经干细胞增生损伤的基础上,健侧位置 SVZ( 室管膜下方) 和SGZ( 海马颗粒下层) 同样会存在增殖分化。 ( 1) 间充质干细胞在脑缺血后移植后,可在脑中创建合适 的微循环环境,形成的细胞能够在损伤位置存活,或者转移至 全脑中,经过细胞替代将已经死亡的神经元进行更换,对神经网络进行修复。 ( 2) 间充质干细胞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中,对损伤组织修复起到促进作用,进而降低其死亡和凋亡的发生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第1、2及3个月NIHSS评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治疗后第1、2及3个月FMA评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综上所述,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对脑梗死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可将自身积极作用进行充分发挥。然而本次研究中的样本数量以及随访时间有限,其远期治疗效果需要临床进一步探究。 |
|